電話 : 025-84983299
投訴 : 025-84930177
地址 : 南京江寧龍眠大道568號
網址 : www.jldzep.com
郵箱 :bairen999999@163.com
一 、中醫養生春夏秋冬養生之春季養生
春季的到來,正是萬物複蘇之時,春季養生也是四季養生之開始,所以春季體質的養生保健之道非常重要 。
中醫認為 ,受四時之氣影響 ,人體的氣血陰陽會隨之發生變化 。春季陽氣始生 ,氣血漸趨於表 ,毛孔初開 ,血氣稍減 ,所以有“困”的感覺 。夏季陽氣流溢 ,氣血通達於表 ,毛孔開 ,汗大泄 ,所以常有“昏昏欲睡”的感覺 。而秋季陽氣始衰 ,陰氣始生 ,氣血漸趨於裏 ,但充而不實 ,所以仍有“乏”的感覺 。這就是“春困 、秋乏、夏打盹”的原因 。
針對這種情況 ,中醫製定了相應的養生方法 ,那就是“春夏養陽 ,秋冬養陰” 。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的特點 ,注意保護陽氣 。
首先是精神養生 。要力戒暴怒 ,更忌情懷憂鬱 ,要保持心胸開闊 ,樂觀向上 ,保持心境恬靜的好心態。
春季是肝旺之時 ,因時養肝可避免暑期的陰虛 。可有目的的根據醫生的推薦選擇一些柔肝養肝 、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 ,草藥如枸杞 、鬱金 、丹參等 ,食品可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 、豆豉 、蔥 、香菜 、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。但對於體質過敏 ,易患花粉過敏 、蕁麻疹 、皮膚病者 ,應禁食如羊肉 、蟹之類易過敏食品 。
再就是飲食養生 。春屬木 ,與肝相應 ,“養肝之體用酸 ,舒肝之氣用辛” 。春季陽氣初生 ,宜食辛甘發散之品 ,清淡可口(如黃豆芽 、綠豆芽 、柑橘 、蔥 、蒜 、香菜 、蜂蜜之類) ,忌油膩 、生冷 、粘硬食物 ,以順應春季陽氣之升暢 。還要多吃些新鮮蔬菜 ,如春筍 、菠菜等 ,以補由於冬季新鮮蔬菜較少 ,攝入維生素不足的缺憾 。
二 、中醫養生春夏秋冬養生之夏季養生
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 。
●熱毛巾擦身夏天 ,人的臉麵和軀幹難免多汗 ,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 ,但必須用熱毛巾 ,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 。
●洗熱水澡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 ,洗後反覺更熱 。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,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,有利於機體排熱 。夏天該出汗時出汗 ,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。
●熱水洗腳腳有第二心髒之稱 ,人的腳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髒六腑的反射點 。熱水洗腳 ,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 ,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。
●喝熱茶冷飲隻能暫時解暑 ,不能持久解熱 、解渴 ,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 ,體溫反而明顯降低 ,這是簡便易行的降溫良方 。
一般宜晚睡早起 ,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 。年老體弱者則應早睡早起 ,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的睡眠時間 。夏至時節 ,大多數人會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 ,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。究其原因 ,首先是由於這一時節氣溫高 ,人體隻能通過排汗來散熱 ,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 ,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 ,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 ,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 ,進而造成頭痛頭暈 。造成頭痛頭暈的另一種原因是 ,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 ,更多的血液會流向體表 ,這種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 ,從而發生頭痛頭暈 。
夏至時節氣候炎熱 ,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 ,因此 ,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,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 ,不可過食熱性食物 ,以免助熱;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 ,不可過食 ,以免損傷脾胃;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 ,以免化熱生風 ,激發疔瘡之疾 。
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,出汗多 ,則鹽分損失也多,若心肌缺鹽 ,心髒搏動就會出現失常 。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,以固表 ,多食鹹味以補心 。冷食不宜多吃 ,少則猶可 ,貪多定會寒傷脾胃 ,令人吐瀉 。西瓜 、綠豆湯 、烏梅小豆湯 ,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 ,但不宜冰鎮食之 。
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。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 ,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 ,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 ,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 ,若運動過激 ,可導致大汗淋漓 ,汗泄太多 ,不但傷陰氣 ,也宜損陽氣 。
在運動鍛煉過程中 ,出汗過多時 ,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 ,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 ,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 、淋浴 ,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 、黃汗等多種疾病 。
三 、中醫養生春夏秋冬養生之秋季養生
進入立秋以後 ,天氣由熱逐漸轉涼 ,人體的消耗也會逐漸減少 ,食欲也開始增加 。因此 ,闡釋時節正是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間 ,人們可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進行科學有效地營養攝取及飲食調整 ,以補充夏季的消耗 ,並為越冬做好準備 。
在此節氣期間 ,氣候幹燥 ,根據中醫“燥則潤之”的養生原則 ,飲食應以養陰清熱 、潤燥止渴 、靜心安神的食品為主 ,可多食一些芝麻 、蜂蜜 、百合 、銀耳 、乳品之類的具有滋陰 、潤肺 、養胃 、生津作用的食物;患有脾胃虛弱 、消化不良的人 ,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功效的蓮子 、山藥 、扁豆等;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,所以立秋期間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,盡量少吃蔥 、薑 、蒜等辛味之品 。
起居方麵 ,立秋後應“早臥早起 ,與雞俱興” ,這是因為早臥可以順應陽氣之收斂 ,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 、防止收斂太過 。立秋乃初秋之季 ,雖有涼風時至 ,但暑熱未盡 ,因而著衣不宜太多 ,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涼的適應能力 ,易受涼感冒 。立秋後清晨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機 ,此時氣溫不冷且不熱 ,氣候舒適 ,天高氣爽 ,使人精神抖擻 。找一個清靜或江河湖畔 ,或林蔭道中進行運動 ,對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
秋季天氣十分幹燥 ,中醫稱之為“秋燥” 。肺與秋天在五行中同屬於金 ,肺也喜潤惡燥 ,所以秋季最重要的是要勤潤肺 。
秋燥容易引起咳嗽 ,由於現在正處於季節交替時期 ,早晚天氣較涼 、中午熱 ,一天之內溫差較大 ,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和免疫能力較差的人如果不注意保暖 ,就容易感冒 、受涼 ,而且一旦感冒了就不容易痊愈 ,存在幹咳的現象 。
秋燥也容易讓小朋友患上“秋瀉” ,夏秋換季時節 ,天氣時暖時熱 ,腹瀉的小朋友就會多起來 ,孩子腹瀉的原因以感染最為常見 。有些皮膚比較敏感的人 ,在這個季節裏也不好受 ,秋燥容易讓這些人感到皮膚瘙癢 ,甚至引發過敏 。而對於有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 ,在這個季節也要特別注意 。
有些上班族會感覺入秋以來 ,身體容易乏力 ,對於“夏困秋乏”這一說法,由於夏季人們消耗體內太多氣 ,到了秋季 ,氣還沒有補過來 ,而且現在氣候也涼爽 ,有些人的睡眠時間就會比較長 。
水能解“燥” ,所以秋季最重要是補水 ,最佳飲料是淡茶水 、白開水 ,也可喝些添加蜂蜜的水果汁和蔬菜汁 。秋季上市的雪梨 、鴨梨 、葡萄 、蘋果含水量大 ,有生津滋陰的作用 ,宜多吃 。蘿卜有生津作用 ,當作水果生吃尤宜 。也可以多做運動 ,比如跑步 、遊泳 ,多接觸大自然 ,呼吸新鮮空氣 。
四 、中醫養生春夏秋冬養生之冬季養生
立冬後 ,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 。草木凋零 ,蟄蟲休眠 ,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。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 ,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。
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 ,這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 。因為進入冬季後 ,人體新陳代謝減慢 ,消耗相對減少 。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 ,從而扶正固本 ,增強抵抗力 。
進補以食補為上 。《內經》有“秋冬養陰”之說 ,而北方冬季氣候幹燥 ,常有大風天氣 ,因此 ,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,最好能多吃白菜 、銀耳 、木耳 、枸杞 、梨 、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;辛辣厚味 、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 ,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 ,以免上火 。飲食要以溫熱為主 ,如食用糯米 、狗肉 、羊肉 、大棗 、桂圓 、芝麻 、韭菜等 ,少吃冷飲 、海鮮等寒性食物 。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 ,如核桃仁 、榛子 、鬆子 、栗子等 。煮粥熬湯可以加一些沙參 、黃芪 、麥冬 ,但量不需要很多 ,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藥補 。
菜品可首選羊肉燉蘿卜 。它對腰膝酸軟 、困倦乏力 、腎虛陽痿 、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。其次是炒雙菇(香菇和平菇) ,它能補益腸胃 ,化痰散寒 ,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,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。
冬季的風常為北風 ,其性寒 。同時 ,“寒”也是冬季氣候變化的最主要特點 。中醫認為 ,寒為六淫邪之一 ,故冬季應保暖避寒 ,老人尤其要暖好背 。人起居宜早睡晚起 ,讓睡眠的時間長一點 ,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以後再起床活動 ,且不要做劇烈運動 。臥室內要適當通風 ,並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 ,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。